告老还乡去,卸甲归田来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最近,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印发《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活动实施方案》。《方案》很温情地说,现在的城里人,往上数三代,大都来自农村,只要有机会,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,“乡情牌”“乡愁牌”打好了,积极性调动起来了,渠道疏通了,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。
“往上数三代,谁还不是个农民呢?”这话虽然有些调侃,但放在这里也是在提醒大家,千万别有身份歧视,回乡不仅是很多人的愿望,更是理所当然的选择,甚至还有点“衣锦还乡”的骄傲。
温情之余,《方案》也对“引导哪些人”“回去干什么”有清晰表述——鼓励引导退休干部、教师、医生、技术人员、退役军人回乡定居,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、村级事务监督员、社情民意信息员、村庄建设智囊员。
这里用“定居”一词,说明此次的“回乡”不是简单地引导大家回去走走看看,而是要真正当好“四大员”,鼓励信号较为明显。
方案一经公布,就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。那么何为乡贤?如何回乡?回乡后,又该如何与新时代乡村建立新的情感联结?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▲重庆江津夏坝镇,乡贤廖小英(右二)正带领村民制作枳壳膏。重庆日报通讯员 刘晓庆 摄
01
乡贤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。
唐代的《史通·杂述》记载:“郡书者矜其乡贤,美其邦族。”明清时,乡贤正式载入史志中的“人物志”,“乡贤入祀”成为国家祀典的组成部分。
在普通老百姓眼中,乡贤是指那些品德高尚、才能出众、乡民信服、威望颇高、在各方面都很能干的人,他们能为乡村出谋划策,解急救困,调停邻里矛盾。
漫长历史进程中,乡贤的故事经久流传,我们熟知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,便是一位有名的乡贤。袁枚做江宁知县时,为整饬乡村民风,他召集长者,统计境内有前科劣迹的人,核实无误后张榜公示,并许诺若三年内无新的劣迹,便可将姓名从榜上撤下。经此治理,民风逐渐好转。
这一做法有点类似今天的信用修复机制,既有震慑作用,又给村民机会,教人向善。
袁枚离任时,老百姓“五步一杯酒,十步一折柳”深情相送,可见民心所向。他一生淡泊名利,辞官后在南京买下一座荒废园林,改名为“随园”,与邻为伴,随性而居,悠然自得。
正如他的诗句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。乡贤如苔花,也可以开得无比娇艳。
▲重庆垫江沙坪镇毕桥村,完善的乡村道路助力生产生活。记者 齐岚森 摄/视觉重庆
02
乡贤固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,但今天乡贤还回得去吗?
今天的乡村,少了“公鸡唱、稻花香、人兴旺”的乡愁景象,很多地方都成了空壳村,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,少有年轻人身影。
这些年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,乡村的道路、水电气等硬件配套设施逐渐完善,“村村通”也基本实现,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、农业更强成为现实。
我们看到,在这过程中,一些乡贤为家乡带去了项目和资金,他们建园修路、投资兴业,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。但与此同时,负面的新闻也不少——回乡投资遭遇闭门羹和吃拿卡要,遭遇村民的各种算计。
据新闻报道,有一对教授夫妇退休后回到家乡,本想带领村民搞生态种植,却没想到,回乡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房不顺:村民以各种理由阻挠,认为他们建房会破坏村里风水。最要命的是,他们搞生态种植找来工人,结果工人却出工不出力,干活“磨洋工”,毫无效率与质量可言。最终,夫妇俩逃离乡村,打道回城。
“开着宝马进村,推着三轮车出村;穿着西服进村,套着裤衩出村;揣着XO进村,推着红薯出村……”,这虽然是段子,但却折射出部分回乡投资者的遭遇。
这里面的原因多且复杂,有农业投资大、见效慢、周期长的原因,也有地方政策不济、营商环境不好,以及村集体功利性太强、村民自私短视、业主投资不善的原因。
今天的乡村,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诗和远方,也有一些地方民风变了,乡情淡了,邻里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纯朴了。所以很多人感慨,“富不还乡”“乡村水很深,老板要小心”,这也成了很多乡贤不愿回乡、不敢回乡、不能回乡的原因之一。
▲在重庆荣昌,短视频直播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。记者 齐岚森 摄/视觉重庆
03
乡村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故乡依然是无数人内心的眷恋,梦中的乡愁。鼓励乡贤回乡是务实之举,只是无人的乡村该如何振兴?城里的乡贤又该如何归来?
做任何事情,人才都是第一生产力。乡村振兴若没有人的振兴,就谈不上产业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的振兴。鼓励乡贤回乡,不仅是吸引人才回归,更要通过他们产生蝴蝶效应,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,并使其扮好四个角色:
成为发展参谋。乡贤们都是各行业的精英,他们眼界开阔,思维通达,既有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,也有人脉资源,可以帮助乡村制定发展规划,推动产业升级,当好乡村振兴的发展参谋。比如,他们可以教授村民用好电商平台,赋能农产品销售;也可以培养新农人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。
做好文化信使。一些乡贤对当地的民风民俗、宗族历史、乡土文化、手工技艺有深厚了解,在与城市文化的碰撞融合中,又进一步增加了深刻感知。因此,可以发挥好乡贤作用,建立村史馆、举办村级文化活动、抢救性发掘面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等,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传承。同时,乡贤也要带领乡村“开眼看世界”,引入城市先进文化,比如影视、艺术、现代设计等,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生机与活力。
当好推广大使。谁不说咱家乡美?乡贤们资源多,人脉广,社交圈层丰富,可以在各个层面发挥“人品”效应,比如利用同乡会、商会、协会等平台,推广自己的家乡,当好美丽家乡的形象推广大使和产品代言人。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,乡贤们可以借助短视频推广自己的家乡特产、风物和文化,做“董宇辉式”的代言人,让家乡的名气更响。
履行监督义务。乡贤们声名在外,许多都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。他们回乡更多是回馈乡里、发挥余热,跟村民之间没有太大利益冲突,这就为他们利用“中间人”角色当好乡村监督员提供了空间。乡贤们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治理,调停村民纠纷,也可以协助制定乡规民约,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促进乡风文明、乡村和谐。
▲重庆奉节安坪镇鼓励引导乡贤回乡创业,带动当地产业发展。记者 郑宇 摄/视觉重庆
04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很多乡贤离开家乡多年,如何打消他们回乡的顾虑,让他们尽快融入乡村,打好情感牌、乡愁牌是一个方面,同时还要打好政策牌,让回乡的他们更有安全感、归宿感和荣誉感。
不久前,湖北省几位政协委员的一份建议引发热议,建议称可考虑出台政策,“允许城市退休人员回祖籍、出生地、长期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继承或者购买宅基地,重修或建设房舍”。
这个建议虽暂时未被采纳,却引起广泛关注,也从侧面说明乡贤们对此呼声颇高。
促进乡贤回乡不是简单地动员宣传,更不能只停留在方案上,而是应该成为持久的政策指引,尤其应当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。比如,要尽快对本区域内外流人口、在外工作的各行业精英有准确了解,并做好统计,建立联系,完善流程,提供必要服务。
广大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,是连接故土、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。他们的经验、学识、特长、资源、财富,是参与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道德光芒,反哺了桑梓,温暖了故土,凝聚了人心,促进了和谐。当然,乡贤们也必须时刻以更高的法律、道德和文化标准要求自己,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景仰。
建设和美乡村,我们期待乡贤归来。
原标题:乡村振兴,期待乡贤归来
编辑:蔡静
校审:罗再芳
总值班:杨飞